年诺贝尔奖已经连续开奖三天,摘获诺奖的女科学家越来越多,这可以说是今年诺奖传递的一大积极风向标。
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三位对激光物理领域有突破性贡献的科学家,其中一位是加拿大的唐娜·斯特里克兰。唐娜由此成为史上第三位摘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科学家!在她之前,德裔美国物理学家MariaGoeppertMayer于年获奖——那是55年之前的事了!再上一次,获奖的是居里夫人,时间是年,时间又往前走了一个甲子!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弗朗西斯·阿诺德以及其他两位美、英科学家。阿诺德是史上第五位摘获这一奖项的女科学家。此前,第一位是年获奖的居里夫人,第二位则是居里夫人的大女儿,其后两位分别是年的英国科学家多萝西·霍奇金、年的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
让我们来看看这一组数据:从年第一次颁奖开始,截止到年,诺贝尔奖有次授予男性,48次授予女性(其中居里夫人两次获奖),而能够摘获诺奖科学奖的女科学家则更少。
为什么当今天从孩子家长到知名学者都在感慨学界“阴盛阳衰”之时,能在科学事业上攀至金字塔顶端的女性比例仍然过低?今年的女科研工作者,到底面临着怎样的科研环境?
从提出“女性撑起半边天”已过了几十年的时间,女性的身影也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但是科学界的“妇女”依然远未“撑起半边天”。
在大学等学术机构中,女性教授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男性,并且女性讲师的比例也很低。科学领域仍然存在性别歧视的问题。其实,这在全球都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成为女科学家更难,成为杰出女科学家是难上加难?在女性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日益增多的现实下,这也是一个很有必要解答的命题。
其实,很多女科学家以及女性诺奖获奖人都曾在不同场合表示,自己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获得和男性同行同样的进取机会。这种因性别而产生的“另眼相看”往往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实实在在影响到女性自然科学奖的成就。
年,因为发表不当言论,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蒂姆·亨特(TimHunt)宣布辞去伦敦大学学院(UCL)荣誉教授职务。
原来,当时72岁的亨特在出席在韩国举行的世界科学记者大会时称,实验室里有女性时会出现三样麻烦:“你会爱上她们,她们会爱上你,被你批评时她们会哭。”亨特甚至认为,实验室里不应该“男女搭配”,他赞成推行男女分开的实验室。
他说:“对于和女孩之间的麻烦的言论的意思则是准确无误。我爱上实验室里的人,而实验室的人亦爱上了我,但对科学而言是具破坏性的,因为在实验室大家都在同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可以料想,亨特此言一出,必然遭到包括女科研工作人员在内的各界人士的强烈不满。在遭遇严厉批评后,亨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真的对我的言论真感到非常、非常的抱歉,这真是很可怕。我当然并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说了实话。”
亨特言论发表后,英国皇家学会很快发表了一篇《科学需要女性》的声明,表示欢迎更多女性进入科学殿堂:“英国皇家学会认为,科学需要充分利用所有人的研究能力。”并表示许多人才难以挖掘各自的科学潜能,但是不同性别之间的合作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曾有科学探究平台Wise的调查,工程领域只有13%的从业者为女性。在学术圈,全球科学、工程和技术领域的全职教授中,84%都是男性。
女性自然科学研究者的成就,有时会仅仅因为性别关系而得不到公正评价。正如“年度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评审团主席、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奖者、澳大利亚-美国双重国籍分子生物学家布莱克本(ElizabethBlackburn)在宣布年度“欧莱雅-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奖名单时所言,占自然科学专业研究者比例28%的女性自然科学奖,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获奖者中仅占比3%不到,“这绝对不是一个公平的评价”。
另一方面,在女科研工作者群体中,所谓“青年中断”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指的就是青年女性科技人员面临的生育问题。家庭养育孩子一般牺牲的都是女性,她们要做完家务、照顾好孩子才能去加班做实验。有很多女科学家在这时候遇到瓶颈就开始考虑转岗到教学秘书一类的岗位上。
在我国,科研金字塔尖玫瑰稀少,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统计显示,最近五年,国家杰青中女性数量分别为21、15、27、24和23,今年恰好为中位数,也最接近平均数。而和同国内其他重磅头衔(奖项)相比,杰青评选中约11%的女性比例,已经是最高的。
中国科协数据显示,两院院士中,女性只占5%;长江学者中,女性比例不足4%;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中,女性不足9%。
在第16届中国科协年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也就我国院士中为何女性比例不足5%回答道,“我身边的女科研人员与男科研人员同样努力,也很优秀。然而,女性在求学到博士之后,大部分都到了育龄,很多女性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花在了家庭、养育孩子方面,她们做出的贡献也是同样伟大的。”
科协还曾有统计数据,一些女科研人员在其29岁以前所获得的成绩都要比同龄的男性多。科协的一份报告称,“只是在30岁以后,女性发表论文的比例才开始低于男性,说明在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女性的科研成果并不低于男性。”
薛其坤院士承认生育是女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不利因素,因此他也希望今后国家能对女院士的选拔条件相对放宽一些。
除生育因素之外,女性参与科研相关决策和管理的机会较少,也是造成顶级研究者女性比例过低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内各类评委会的女性比例大都在一成左右,同比于欧洲近四成的比例已然大大落后,而这还是最近几年不断调整和优化后的结果。
编辑:隽饴
综合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