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太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小小月饼见证海外华人社会变迁
TUhjnbcbe - 2021/8/18 2:57:00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在加拿大,中秋月饼不断推陈出新。

本报特约撰稿青溪发自温哥华

地缘广阔的中国,各地中秋节风俗千差万别,吃月饼的习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但对许多身处国外的华人来讲,中秋吃月饼可不像在故乡那么简单。

半个世纪以来,月饼在北美超市从无到有、从简到丰、从贵到贱,经历了许多变迁,俨然是海外华人在当地社会影响及地位变化的“见证”。

移民由少到多,月饼从无到有

谈及月饼,就绕不开“唐人街”这个话题,因为唐人街是月饼“出生和长大”的地方。祖籍广东开屏现居多伦多的关先生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从香港移民过来的,“40年前吃盒月饼是件很难的事。当时多伦多只有几万华人,像春节、中秋等华人重要传统节日,别说气氛一点不浓厚,就是想搞清是哪天都要费些周折。面对需求量小的市场,商家根本提不起劲儿营造气氛,大家想吃块月饼也不知上哪儿去买。”

直到80年代,华人移民有所增加,多伦多华埠餐厅酒楼开始大肆为自己做宣传。虽说是华人自己重要的社区,但经过*府拆除收购,当时的唐人街只是龟缩在伊丽莎白街与登打士街附近的一小块地方。后来随着需求增加,才又往北向外扩展,面积店铺种类逐渐增加,成了些气候。

不过,卫生状况和社会秩序仍旧令人担忧,是当地人觉得与自己生活毫不相干且不愿涉足的地方。

然而不管经营条件如何恶劣,老华侨却感到欣慰,尽管只能在那几家有名的饼屋如金门、美丽华等名号才能找到一些应景用的月饼,但至少从此“吃月饼过中秋解乡愁”的愿望是能实现了。据说当年许多老华侨一到中秋,要么举家出行,要么邀约亲友上唐人街,到饼家来杯咖啡、奶茶,再要上块月饼,一聊大半天,以解思乡之情,并将此当作人生一大享受。

而那时的当地人,对月饼尚且十分陌生,知道或见过月饼的则不知有几人。到上世纪90年代,移民人数激增,华埠成了华人生活中一个重要场所,人气发旺,生意兴隆,唐人街成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饮食不可或缺的华人社区。当时,华人一月不上当地人超市不难,一周不逛华埠却不行。因为华人主要日常消费品从青菜这样的食材,到洗衣皂清凉油等生活用品,再到中文音像制品,甚至能拨打中国国内电话的便宜电话卡等等,只有唐人街才买得到。

多伦多唐人街不仅规模大,而且已发展到五处,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各处华埠都出现许多月饼制作店家,各大餐馆也加入制作月饼的行列,一度出现一窝蜂做月饼的胜景。甚至还出现香港月饼这种分期付款年底拿货的批发供货商。中秋大饱月饼口福对华人来说不仅一点不难,而且还有很多选择。庆中秋也不再是只吃块月饼,亲朋好友互相邀约上餐馆酒楼来一桌的风气很盛行。

吃月饼为了解乡愁

90年代中期以来,大陆移民开始涌入加拿大,那时几乎是清一色的技术移民,大多为三口之家,每人手拎两件大皮箱,兜里揣着几千加元,带着一颗对前途惴惴不安的心,开始慢慢体会脚下的路有多长、有多难。

中国人一向看重象征团圆的中秋节,对孤苦漂泊的海外游子更有感同身受的意义。江南人赏桂花、吃螃蟹、喝美酒,东北人吃锅包肉、酱焖鲫鱼、咕噜虾,四川人打粑、杀鸭、吃麻饼、蜜饼,广东人吃芋头、田螺,海南人吃烤肉等等家乡盛行的习俗对海外游子而言,只是一抹亲切而遥远的美好记忆,有谁比他们更能体会“月是故乡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浓浓乡愁?

所以不管生活有多难,大家还是会想方设法庆祝一下,异乡客心中最能体现中秋意义的莫过于“吃月饼”了。哪知在国内被人嫌弃为太过甜腻的月饼漂洋过海后竟变得金贵起来,能不能吃得上,以及吃到怎样的一块月饼对海外侨胞而言可大有名堂。

当年早来一些日子的移民传授给新移民“把省下回国探亲的机票钱寄给父母尽孝心”的经验之谈大行其道。不管移民思乡之心有多迫切,都会硬撑着不回国探亲。若难得有人中秋前回去,带回来的物品中定少不了月饼。思乡难耐的移民们最懂“同病相怜”的含义,带回来的月饼都舍不得独自吃,定要分给尽量多的朋友,那时吃月饼其实重的根本不是个“吃”字,而是品那份来自故乡的味道,以解乡愁。

说实话,那时月饼并不难买,只是新移民兜里钱有限,十几二十加币一盒的月饼对手头拮据的他们来说简直太奢侈。而店家仿佛特别理解他们的苦衷,有时会把盒装月饼拆开一块块单卖,碰上运气好,有时可以花个两三加元买到一块。这么廉价的月饼当然谈不上好吃,但大家吃起来依旧很秀气。

孙大卫是年因太太就读渥太华大学而搬至首都的大陆技术移民,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积蓄不多使得这位“建筑专业人士”一时没了用武之地。为了养家糊口,大卫只得白天就读*府开办的英文班,周末到工厂打一份“累脖工”。他说,当年的生活真苦,社会地位落差大,一时无法适应陌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想回流却又不甘心轻易放弃。

那时他喜欢晚上独自出门散步,望着天上的月亮就想起远在西安的家乡。“到了中秋,更叫人思乡心切。谁说好汉有泪不轻弹,一抬头见到皓月当空,我的两行泪就莫名其妙冲出了眼眶……”大卫还记得当年吃月饼的趣事:“我太太把它切成小小的八份,一家三口分两天吃完,多余的两块说是留给儿子享受特权——带到学校当点心。不知为什么,那时总觉得月饼吃的时间越久,仿佛和家乡的距离就越近。”思乡的同时,新移民们也在努力学习融入当地社会中。

有趣的是,月饼在加拿大的命运越来越好,貌似前途无量,年安省游乐宫举办的中国花灯展上,月饼首次被大规模有组织地介绍给当地人,由于偏甜的口味正合喜爱甜食的加拿大人心意,一下就被他们接受并受到青睐。很多加人开始对月饼以及中秋节产生兴趣,渐渐的,也开始购买月饼当点心。

经过几年辛勤努力,大多数中国移民都已适应当地环境,生活基本稳定,很多人找到专业工作成为白领阶层。有些加拿大当地公司甚至订购月饼。看来,不仅华人在努力融入加拿大社会,加拿大人也在主动融入中国文化。华人的中秋节,已经令加拿大主流社会另眼相看。

月饼开始在本地人中普及

现在月饼价格贵了,身价似乎却跌了。当地做的,香港台湾大陆进口的,大的小的,甜的咸的,苏式广式,冰皮普通皮都有,因而不像从前那般金贵。原来商家看到需求,大力推动月饼市场,离中秋节还早,各大华人超市就布置出漂亮的月饼专区,装饰海报、横幅、灯笼、花卉等等,烘托节日气氛。当地月饼也许品种比不上国内繁多,可商家也算煞费苦心,不仅有蛋*、五仁等传统月饼,也有芋头酥、红豆酥等新式月饼,有些店铺特地引进传统老字号品牌,以“家乡味”来吸引顾客;有的则大大推出优惠策略,让利给客户,表现出对传统文化十分尊敬的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大型加拿大本地超市,也纷纷加入“庆中秋售月饼”的行列,譬如北美最大的仓储式连锁超市好市多超市捷足先登,提前两个月销售月饼,花样虽说单调,价钱竟然只有华人超市的1/2或者1/3,吸引了不少勤俭持家的主妇专程上门购买。其他大型连锁超市有的在华文报或社区报纸上刊登中文广告,向华人通报“月饼开始落户咱家”的好消息,真诚示好……有的超市在店内醒目区域布置月饼专柜及中国装饰品,以示庆贺。

现在中秋,华人不仅自己要吃月饼,还要给别人送月饼;不仅华人之间互相送,华人和加拿大当地人之间也开始送此礼。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的庆祝活动也不像过去只是和朋友吃个饭聚一聚那么单一。温哥华自三年前有了自己的“月亮节”(西人对中秋节的叫法),之所以起这么个怪怪的名字,是因为它并非是华人团体组织举办的单纯属于华人的民间传统活动,而是一个由当地市*府出钱出力与华人团体共同策划组织、属于全市的庆祝活动。该活动的组织协助者,华人非营利机构负责人,四年前从北京移民加拿大的刘英女士自豪地说:“这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当天晚上很多西人都来观看我们的庆典和演出,从他们看中国节目时流露出的笑容我看到了中国的魅力。我很高兴华人能用自己的实力让当地*府和市民真正了解中国人是怎样的群体。他们之所以这么重视我们,和近几年我们在当地社会中的影响分不开。”

刘英还负责组织其他一些在当地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文化节目活动,并首次让华人社会团体参与当地人主办的节目,让老外更多了解华人文化。刘英的愿望就是帮助更多的人尽快融入加拿大社会,让更多加拿大人深入了解华人,形成积极互动。每年商店货架上的月饼推陈出新变化着花样,其受欢迎程度仿佛是华人在当地地位及影响力的风向标。追寻小小月饼漂洋过海的足迹,寻思它们在加拿大发扬光大的命运,读读推陈出新的月饼蕴藏的华人移民的历史故事,不难看出现在华人在加拿大社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正是他们为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赢得了当地*府以及人民的尊重和信赖。■

更多精彩详见《国际先驱导报》(即《参考消息》原创版)纸质版,由新华通讯社主管,参考消息报社主办,周五出版,4开32版,国内外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各大城市报刊亭均有发售。

邮发代号:1-65

年定价:98元

零售价:2元

发行:()

广告:()

分享与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小月饼见证海外华人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