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生物学家劳拉.麦克唐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水生动物生理学,可以说她属于一个最了解鱼类的科学家。
但是这位水生动物专家在上个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尽管知道吃鱼对健康的种种好处,她还是决定不再吃鱼了。
我拒绝吃鱼,
因为他们“挂羊头卖狗肉”
麦克唐奈说,鱼类产品的“标签错误”是她不再吃鱼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最近的一次对50多个国家的调查中,研究人员检查了种海产品的标签,发现有高达五分之一的标签和产品对不上号。
另一项调查显示,10%的鱼子酱完全查不到动物DNA。
这些假标签通常是为了以次充好。麦克唐奈说,用比较便宜的鱼冒充高档货的做法存在于水产市场、超市、餐馆以及所有卖鱼的地方。
最常见是在寿司店。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原作者所有
当然,你以为自己吃到的是鱼子酱,实际上不是也死不了人。但麦克唐奈还是认为,消费者有权利知道,有权利要求自己买到的东西和付出的金钱相符。
▲图片截取自OceanaCanada报告原文
塑料无处不在,鱼吃塑料,我们吃鱼。
麦克唐奈称:目前,科学界目前对何种有*物质会通过鱼肉传递给人类的研究,还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但是,我们需要自己做好预防。
她自己选择不再吃鱼,是因为和相对公开透明、易于追踪调查的家畜饲养业相比,人们无法知道一条鱼在到达你的餐桌之前吃下过些什么。而这些又会对你产生什么影响。
麦克唐奈在接受CBC主持人JimBrown采访时解释说,她不是号召大家仿效她抵制水产品,只是希望加拿大的消费者多了解一些相关信息。
近日,加拿大海洋环保组织OceanaCanada向加拿大食品安全局提出,应该仿效欧盟,完善海鲜运输、由渔船到餐桌的严格追踪以及监控过程。
▲图片截取自OceanaCanada报告原文
只因为他们做了一份调查,而调查的结果令人震惊!
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商店和餐馆海鲜,44%是以次充好加拿大海洋环保组织OceanaCanada在加拿大五个城市(多伦多、温哥华、维多利亚、哈利法克斯和渥太华)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加拿大商店和餐馆里出售的海鲜有44%是以次充好。
▲图片截取自OceanaCanada报告原文
该组织检查的份海鲜样品,均来自商店和餐馆。
通过DNA鉴定,发现有个样本的实际品种并不是它们出售时所标的品种,甚至产地。这个调查结果,比起-年的6%误标率,以及-年14.8%误标率要高出太多。
▲图片截取自OceanaCanada报告原文
这份表格统计了菜单上的鱼类品名,百分比则显示的被误标的比例。其中最夸张的是排在第一位的红鲷鱼,调查人员检查的44个样品,全部都是假的。
样本鱼里所有的ryellowtail(*狮鱼)以及butterfish(刺鲳鱼),竟然也没有一个是真的!
另外,有50%的鲈鱼(seabass)被标错,42%的鳎目鱼(sole)被标错,41%的金枪鱼(tuna)被标错,34%的比目鱼(halibut)被标错,还有32%的鳕鱼(cod)和18%的三文鱼(salmon)被标错!
在44%的鱼类误标率中,有52%的鱼类来自餐馆,22%来自鱼市。
之所以餐馆造假比商店更普遍,卖给顾客的鱼超过一半是冒牌鱼。而OceanaCanada表示,他们并不想用这样的数据去打鱼贩和餐厅的脸,因为他们极有可能是无辜的,像买到假鱼的消费者一样,自己也是受害者。
除了鱼类自身的品种,产地也有很多是不正确的。
现在一条鱼在被捕捞上来以后,可能要辗转几个国家才会被放上消费者的餐桌。因此防止作弊并不容易。
调研人员JoshLaughren解释了出错的过程:海鲜的售卖是一个国际产业链。从加拿大捕捞上来的鱼,很有可能被送往中国处理内脏,再被运到美国去腌制,成品送回加拿大,消费者买到的鱼,就极有可能被贴上“产自美国”的标签。
然而至于这条鱼到底什么种类,在这一运输过程中的任何一环都有可能被标错(可能因为每个国家对鱼的定义都不太一样)。
所以,加拿大海洋环保组织OceanaCanada向加拿大食品安全局提出,应该仿效欧盟,完善海鲜运输、由渔船到餐桌的严格追踪以及监控过程。
海鲜标签作假,后果很严重
为什么要标错?这个我们不能妄下定论。
但是,事实是那些被标错的鱼类,贩卖价格往往比它们实际的价值要贵出很多。例如,很多市面上销售的昂贵的红鲷鱼,很有可能只是廉价的罗非鱼。
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后果,但是,他们确实这么做了!
报告说,海鲜标签造假不仅损害消费者的经济利益,而且对健康有害,甚至会影响海洋环境。
鱼类被标错的其中一个后果,就是极有可能影响食品安全。
OceanaCanada调研负责人说,被标错的鱼类中,有60%的鱼类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些鱼可能含汞量很高,有些鱼可能会带有其他的污染物。
▲普遍替代品样例,以及替代的影响(含健康,经济和环境多方面)
图片截取自OceanaCanada报告原文
以次充好也是会出事的。
例如,经常被用来冒充金枪鱼或鳕鱼等鱼类的玉梭鱼,油脂含量非常高(因此亦被称作油鱼),有些人吃了会引起腹泻,呕吐和肠胃痉挛。
玉梭鱼被称为来自海洋的“泻药”,会引起肠胃的不良反应,因此还被许多国家列为严禁食用的鱼类。
▲吞拿鱼和玉梭鱼对比
除了这些,食用不该食用的鱼类也有可能引起消费者的过敏症,而抵抗力差的孕妇食用不该食用的海鲜,很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除了对消费者经济和身体的影响,对于环境保护的影响则更加令人担忧:
由于低成本高收益,许多不法商贩会利用毁灭性的手段,捕捉被列入国家保护动物的鱼类品种甚至濒临灭绝的鱼类品种,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
大量误标鱼所带来的问题,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
真的不能吃鱼了吗?
我们可能不会像生物学家劳拉.麦克唐奈那样,杜绝吃鱼。但是,我们可以尽量避免购买标签造假的海鲜。
如何分辨真假鱼,OceanaCanada负责人为我们提了一些建议。
第一,买鱼的时候,询问商贩以下三个问题:这鱼是什么品种?这鱼产自哪里?是怎么被捕上来的?
如果商贩回答不了这三个问题,就没有关于商品的基本信息,建议就不要在他那里买鱼了。
第二:寻找包装上MarineStewardshipCouncil’sbluecheckmark标志,长这样:
▲图片截取自OceanaCanada报告原文
有这个标志,便证明有专业部门从头到尾追踪这条鱼的运输过程,被标错率较小。
第三:尽量买整条鱼,一条或半条,少买鱼柳,因为鱼柳更不容易识别,容易被误标。
去餐厅点鱼的话,尽量点符合此刻季节的鱼类,季节性鱼类是真鱼的概率更大一些。
去沿海城市吃海鲜,就吃本地产的,尽管这也不能完全保证它们都是真的,不过可信度还是更高一些。
最后更希望科技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发展出能够随时携带的仪器,让超市杂货店甚至是市民使用,届时海鲜的真身将更加一目了然,无法伪装,鱼目混珠!
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