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太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殊荣背后一对清华校友伉俪的精彩人生访清
TUhjnbcbe - 2021/4/22 18:40:00
小孩白癜风怎么治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肖承山、郑亚虹夫妇

语音访谈开始后,我们首先提到了那则令人瞩目的新闻。清华新闻网6月28日电:“6月26日,加拿大工程院(TheCanadianAcademyofEngineering)院士入选典礼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举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校友、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主任(ProgramDirector)肖承山教授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可以说,这份荣誉承载着肖承山与郑亚虹夫妇俩的共同努力,凝结着他们共同拼搏的辛勤汗水。故事还要从他们一起进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研究生说起。

一波三折,挤进清华

肖老师、郑老师,您二位是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简称“成电”)的同窗,于年一同从电子科大保送到清华电子系攻读硕士学位。可以同我们讲讲这背后的故事吗?

肖承山:我们本科保研的申请是在年秋天。成电那年有三个同学申请清华:我,郑亚虹,和一位姓余的男同学。九月份正值电子科大建校3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当时的电子系系主任张克潜教授前往成都出席校庆活动,并抽空面试了成电和川大的几位学生。

郑亚虹:我们成电的三位同学是一同接受张老师面试的,都对张老师的学者风范大为折服。张老师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温文尔雅,但问题问的都很奇特,跳出课堂范围,切近实际应用。比如其中一个问题是:乘公交车出行,应选择坐什么座位最平稳?另一个问题是:给你一台兆的示波器,能测量的信号上升沿至多少,分辨率为多少?类似的问题问了十几个。我和余同学对很多问题都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承山的回答都特别准确,直击要点:比如第一个问题他不仅准确回答了,而且还解释了刚体的质心与车的平动和转动的关系。第二个问题承山答的是:时间分辨率在十个纳秒内,信号上升沿应该是20%左右,即约2纳秒的量级。承山大二时参加过电子部高校的物理实验竞赛得过名次,而且平时老泡图书馆,面试的十几个问题,估计他答对了99%。

肖承山:面试结束时我问张老师,清华在成电最多能招几个?他说最少招一个,最多招两个。我们仨面试完了就一块儿交换感受,商量策略。余同学觉得清华在成电招两个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即使招两个,亚虹的希望比他大。原因是郑亚虹体育特长卓著—学校女子米跨栏冠*、纪录保持者,又是羽毛球高手,打遍成电,无男生能敌,曾获四川省高校羽毛球冠*。而且她学习成绩也很好,系里排名第二。

郑亚虹:有一点要说明一下。我和承山那时谈朋友没有公开,因为学校规定在校大学生不许谈恋爱,所以同学老师们都不知道我们的关系。余同学最后决定不申请清华。我当时也考虑了北邮北航之类,但一心向往清华,还是决定试一试运气。忐忑不安地等待了几个月后,我们两人均获得录取通知,满心欢喜,准备一起前往清华读研了,不料几个星期后,我又收到一封信,说不再录取我了。

肖承山:当时已是年12月下旬,保研已结束,考研的报名期限也过了。情况对亚虹很不利。她着急得要买火车票去清华问个究竟,我就建议她给张克潜老师打个电话。那时候有线电话都不多,也不知道张老师的电话号码,我们就到成电总机室请值班小姐帮忙,打到清华总机,说找张克潜老师,清华总机就把电话直接转到张老师家里了。

郑亚虹:张老师接了电话,耐心听我说明情况,回答我说他去系里问问,第二天回复我。我第二天如约等到了张老师的电话,他说有两个选择:一是保留原专业但工作两年后来清华入学;二是转真空电子专业,87年秋季入学。我选了第二个option,几周后收到更新的录取通知书。我们对张老师办事效率,佩服得五体投地。

肖承山:这故事的第三折发生在87年五月份。那时我们的本科毕业设计基本上做完了。我们做得都很出色,亚虹做的是人工智能傅里叶描述子,我做的是椭圆函数滤波器设计,做了仿真设计和实际电路。毕业论文完成后,我的指导老师安排我给全系老师同学做了一个答辩会。答辩会完了以后,系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很不乐意。

郑亚虹:是张有正教授。他找到系领导说,你们是谁把肖承山放走的?他本科毕业设计比硕士论文都做得好。成电这么优秀的学生,怎么不把他留在自己学校读研?系领导于是来找承山和我,要把我们都留下来。我们婉言谢绝,还想了一些办法,才把所有的档案签字办下来。

肖承山:总之,我们能去清华读研,真是非常光荣非常幸运的。

勤字当头,学以致用

您在清华读书和工作期间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肖承山:踏入清华园,我和亚虹都是起先很欣喜,特别喜欢清华园的美,教学设备的先进,体育运动的普及。随之而来的是震惊,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与清华本科毕业后读研的同学们差距太大了。然后我们就笨鸟先飞,奋起直追。

记者按

清华读研经历,在郑老师写的清华校友征文里有详细描述,见《外校的电子狗,是如何在清华读完硕士研究生的?》这里不再赘述,下面记录他们清华毕业后的故事。

肖承山:留校后我除了做教研室的航空管制雷达工程项目以及当89级三班的班主任,还通过自学发现数字电路中滤波器的溢出现象以及诸多设计算法问题,钻研“多维滤波器优化”的课题。那时我虽然一个月工资仅元,教研室的奖金我也不拿,却时常在清华图书馆查阅资料并自费复印,一年拿出多元复印论文,工作之余勤学苦读,寻找新的科研课题。年在校内科研基金申请到2万元人民币,92年在IEE发表学术论文,92年底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申请到一个6万4千元的基金。当年这个是全电子系在NSFC申到的第二大项目。

年肖承山在清华平斋家中钻研科研课题

郑亚虹:我毕业后在北京电视机厂工作,当时牡丹电视卖得很火,所以我的奖金每月有两三百元,工资一百来元。我就支持承山搞科研。若干年后,承山在海外偶遇电子系的师弟,他对承山说:都听说过你不拿教研室奖金的故事,我自己也想学你,但是每月发奖金时看着高于工资2-3倍的钞票就手软了,更别说自己掏钱复印论文。承山告诉他,申到校内基金后,那多元复印费还是报销了。当时发票已经过期,校财务处还专门讨论这事儿,并破例报销的。我觉得清华对承山的鼓励是很可贵,同时他发自内心的对科研的兴趣和热爱也很重要,这是他一直勤奋钻研的动力。

肖承山:申请NSFC基金还有个小插曲。我在校内基金项目结束前去给冯重熙老师汇报工作,他听了我的汇报觉得我做得很好,就打了一个电话去NSFC的张志健老师那里,介绍我去他那里汇报一下。当时的NSFC办公楼就在电视机厂的北面,我去汇报的时候,张老师很和善,还拉了一通家常,并得知我老婆就在电视机厂工作。张老师于是说:我这儿正好有个本子是跟电视有关的,需要找人审一下。然后郑亚虹就花了几天的时间,很认真地帮张老师审了那个本子。结果我的基金原本申的是5万4千元,我收到基金时,给我涨到6万4千元,哈哈,那一万元全是亚虹的功劳。

郑亚虹:这的确是出乎预料。当时觉得给长辈干活是应该的,没图什么回报。刚到电视机厂的时候,厂里的一位退居二线的总工让我给厂资料室翻译一篇论文,我也很认真地帮他翻了。后来在我做两项发明专利的过程中,需要内部技术资料,老总工也很乐意地帮我找。

肖承山:亚虹的两项中国发明专利是在她进厂实习的三个月里就做出来了,可算是一炮打响,立马成为电视机厂的有名人物。当时的电视机厂有两个硕士,一个是徐总,文革前的清华硕士,另一个就是亚虹。人们都说,清华硕士就是不同凡响。

郑亚虹:这个出了两项专利的活儿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我在生产线上做实习,按原来的计划是三个月,每个工位做几天,所有工位走一遍之后回设计所工作。我实习的时候特上心,觉得一条生产线一天能产--台电视机真的很神奇。哪里需要就上哪儿帮忙。做了两周后就发现修理工位忙不过来,就申请待在修理工位修电视。因此工人技术员都很喜欢我。一个月以后徐总来找我,说另两条生产线在生产新产品,红外遥控电视机。但有一个工位特别慢,就是那个存储预置电视频道的工位,每台电视要花近一分钟时间。以往预置电视频道是十几个变阻器,旋到不同位置即可,新的遥控电视机用一个可擦除存储芯片(EEPROM),给电视输入十几个台的信号让电视机自动搜索存台。可是自动搜索太慢,严重影响产量。徐总说:亚虹你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问题。

肖承山:这个遥控电视机是日本松下给设计的,技术资料很少,设计所都找不到什么图纸。这时候老总工就帮忙了,给找了电路的调试说明和那个EEPROM芯片的资料。

郑亚虹:对,我看了芯片的datasheet,意识到这芯片里存好的内容不会轻易被擦掉,就拿写好的芯片到生产线上验证了一下,过焊锡锅是没问题的。于是建议车间加几台电视机“线下”搜台存芯片,再把存好信息的芯片送生产线上组装,生产瓶颈就迎刃而解了。总工和管生产的付厂长都对我的解决方案很满意,但我自己觉得可以做的更好,因为一个存好信息的芯片,它的内容应该是可以复制到其它芯片里的,而不需要每个芯片都去电视机上搜台。我把想法给徐总说了一下,徐总很支持。我就到设计所借了一台最好的示波器,是那种可以把波形凝固在屏幕上的模拟示波器,不像现在的数字示波器可以存波形的。就用这样一台示波器,把电视机遥控板上的信号一点点地读出来,分析遥控板的工作原理,然后把遥控板从电视机上抠下来,加些电路做成一台仪器,一次可以拷贝八个芯片。几个线下的工位全被这一台仪器替换了。

清华的经历对您今后的工作有什么影响吗?

郑亚虹:我在清华做的硕士论文就是电路设计和硬件调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都用上了。还有我在清华的时候常常跑中关村买元器件,看到过仪器用的DIL插座,这台仪器用上这种特殊插座,操作方便,效率高了好几倍。因此副厂长、生产线上的所有技术员、工人都赞赏清华人“扎实肯干,学以致用,实际操作能力强”

年亚虹设计的仪器获两项发明专利

留学海外,骏业有成

肖老师、郑老师,你们当时在北京做得那么出色,正值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出国留学呢?

肖承山:我们89年毕业的时候,规定要在国内服务至少5年,所以没有琢磨出国的事。毕业后我们都做得很顺利,清华还给我分了个筒子楼单间。系里如张克潜、刘润生、江剑平、董在望、王美旭,侯世昌、张英香、山秀明、冯振明等老师,也都对我很关爱。我在NSFC基金项目也开始了,根本没想过出国的事情,也没时间去考那些托福GRE之类。命运的转折都源于级信检的师兄谢耘,他是茅于海老师的博士生、当时正在澳大利亚参与联合博士培养。年他提及澳大利亚有一个联邦*府奖学金刚向中国开放,一旦获取,大学与系里也提供额外的奖学金。我就去考了个托福,才考了分,我就觉得没戏,因为英语托福要求以上,差二十多分呢。而且当时报名要50澳元,相当于我一个多月的工资,我就不想申请了。

郑亚虹:我当时就跟承山说,你有这么多文章,有这么好的科研项目,你就把你的东西都寄去,然后告诉学校你没钱交申请费,请他们免了或者以后拿到奖学金再还给他们。承山觉得这也是一个办法,就把他的电子学报、IEE、IEEE论文复印好,和申请表一块儿寄去了悉尼大学。很快他的申请被录用了,也得到了联邦*府奖学金。

肖承山:但是当时有个附加条件是我得自费学十个星期英语补习班。十个礼拜英语班学费大概是澳元,还要加生活费,住宿费,国际机票等等,相当于我十年的工资呢。我想这个太贵了,借都没处借去。那个时候谢耘正好从悉尼回国。他说他那里有钱,他把六千多澳元借给我了。那些机票,住宿,学英语的费用都解决了。

郑亚虹:哈哈,相当于是谢耘把承山“卖”到澳大利亚的。在清华遇到的同学系友中,谢师兄是我们最敬重的一位,能说能写,能出书能干活,德才兼备。现在承山每次回北京都会跟他见个面,吃顿饭,聊聊天。我们今天讲这些往事,也不是要忆苦思甜或炫耀成绩,而是希望把我们的经历分享出来,可以给年轻的朋友们一些启示。

肖承山:我年4月抵达澳大利亚,学的这10个礼拜的英语,都教些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打招呼,怎么吃饭和问路之类的东西。我当时觉得是浪费时间,是骗钱的,但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西方人怎么打交道的一些基本礼节,对我后来在IEEE做TWireless主编和BOG成员帮助真的是很大的。

郑亚虹:澳大利亚的科研条件也不错,能找到最新的论文,读博期间三年多,承山研读了两千多篇论文,撰写了17篇journal论文,平均不到三个月就写一篇论文。他的导师也放手让他干,还送他参加了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去西澳和加拿大交流访问,让他受益匪浅。

年肖承山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年肖承山与谢耘在广州

郑老师,您是在工作了七年之后又去读博士,当时您是怎么下定决心去攻读博士?读博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困难?

郑亚虹:承山到澳大利亚留学的时候,我在国内生了孩子,一年以后我去悉尼陪读,在当地一家公司找了个技术员的工作。澳大利亚当时的*策是允许留学人员家属工作的。我在那里做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的技术支持和Coastguard导航系统的助理研发。年以我的工作经历成功移民加拿大。在加拿大多伦多也很快找到一个技术员的工作,然后又怀了第二胎。承山读博的时候,我就养家活口,乐在其中。等到年承山博士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他得到两个offers,一个是美国凤凰城的Intel,一个是加拿大渥太华的Nortel。我俩意见分歧,我主张去美国,他坚持要去Nortel。争执不下的时候我就提条件,说反正我得辞掉工作搬家,如果去渥太华的话,我就不再找工作了,去读博士。

肖承山:这是其一。另一个原因是,我在悉尼读博士的时候,常有人问我在干吗,我就说混饭吃。亚虹不相信我,说哪有像你这样混饭吃的,三年混出17篇journalpaper来了。

郑亚虹:对,这也是很大一方面。我觉得肖老师兢兢业业地钻研,常年如一日,这里面肯定是有什么乐趣,是一般人不了解的,所以我就想自己也去经历一下。虽然在公司工作很轻松愉快,但是没有什么的自主权,尤其比较年轻的时候,总是老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太多的话语权。这个让我明显感觉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都有点过剩。对照承山做科研那么上心,肯定是有它吸引人的地方。后来我自己做博士的时候也觉得自己找到一个课题,然后钻进去,确实是很有乐趣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在我读博士期间,我的第一篇conferencepaper是承山鼓励我写的,当时我自己学课程做了一点东西出来,我没觉得怎么样,承山说那写一写试一下,投的VTC就录用了。那是读博的第二学期,我的导师都感到很吃惊。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受鼓舞,非常受益。

肖承山:提到写论文,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是亚虹帮我写成的。那是我们在清华读研第一学期时,我想把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改进一下,投中国电子学报。我当时翻来覆去写了四五稿,总觉得写不清楚,很不满意,就把我做的东西讲给亚虹听,请她帮忙写。她当时自己功课很紧张,但仍然很耐心地搞懂了我的滤波器设计方法,帮我找出了我的学术贡献,并花了一个多月帮我改好论文。投到中国电子学报,后来就被录用了。

郑亚虹:是这样的,我们相互成就了对方的第一篇。我当时帮他改第一篇论文的时候,还担心以后会老被抓差给他当秘书,不料他从那以后就开了窍,读博期间的17篇论文,全是他自己写的,我都看不太懂,他导师也给他改得很少。后来我们教几个博士写论文也是这样,耐心折腾完第一篇之后,他们就学会了。

肖承山: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亚虹能坚持五年,把博士读下来,也是不容易的。

郑亚虹:这也要感谢我爸妈和婆婆来渥太华帮忙,他们轮流来帮了我们三年,我最后半年还把两孩子送回中国待着。另外还要感谢我导师对我的信任,让我异地工作一年半,每周电邮联系,直到年完成博士论文。

两个天体,相望相伴

很长一段时间,肖老师和郑老师夫妻二人都是聚少离多,可不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你们两个人在事业上是如何相互激励,在生活中相互扶持的?

郑亚虹:我觉得聚少离多这个描述不完全准确,但搬家搬了许多地方倒是属实。我们从结婚到现在快30年了,应该说是只有三次真正的分离。第一次是年到年,肖老师去澳大利亚,我在北京待着,然后回老家生孩子,分别了一年。第二次分离是—年,承山为实现成为一名教授的人生梦想,离开如日中天的北方电信公司,赴阿尔伯塔大学工作,学校地处加拿大中部埃德蒙顿,气候寒冷。那时我还在渥太华卡尔顿大学读博士,带着两个孩子留在渥太华。

肖承山:当时离开北方电信公司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我脑袋进水了。我说我就是想去当教授。我后来转至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时,她依旧在读博。当时我们两地分居已有一年,亚虹的博士导师(现任卡尔顿大学副校长)通情达理,同意她前往密苏里,并继续配发奖学金。在读博士期间,亚虹每周定时写技术报告给他汇报进展,直到一年多以后,她把孩子们送回老家,她自己返回渥太华实验室做硬件验证实验,并完成博士论文和毕业答辩。

郑亚虹:年我申请到加拿大*府的博士后奖学金,原本可以去美国顶级的大学做博士后的,但是我考虑到孩子们都小,承山在密苏里大学的工作也正处在关键时期,我就选择留在密苏里做博后。年,我在美国罗拉小镇的密苏里科技大学(原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找到教职,相距承山所在哥伦比亚分校有1.5小时的车程。我每周两地通勤,跑了两年多。

肖承山:年,我已晋级副教授,亚虹在密苏里科技大学的工作也很出色,她的系主任就想给我们解决two-bodyproblem,邀请我加入密苏里科技大学。我所在的哥伦比亚分校也给亚虹一个教职并涨了工资。因考虑她的事业发展,亚虹坚持搬家去罗拉小镇。从事业发展角度出发,我选择了支持夫人。这是我们又一次做出“不合常理”的选择。

郑亚虹:承山这次妇唱夫随,传为佳话。我们俩在事业发展和家庭责任的方面,也会遇到一些矛盾,但我们都争取相互支持,寻求共赢。承山搬到密苏里科技大学后,我们的科研合作得到加强,几年内拿了几个大的科研项目,科研产出也突飞猛进。

肖承山:我们在科研上的很多成绩,也是两人密切合作的结果。比如无线通信信道建模,还有白手起家打入水下通信领域。要知道我们俩都没在美国拿过学位,没有人缘,没有高人指点,不懂项目申请的套路,但是我们俩自己摸爬滚打,一路跌跌撞撞地走过来,十几年里做了好几百万美元的科研项目,参加了十几个海*科研部组织的海洋通信实验,培养的十几个博士生毕业时几乎都去了美国的顶级通信公司。我们俩也先后被评为IEEEFellow。

郑亚虹:我们对美国科研机构的诚信和公正很赞赏,我们得到这些机会后也很珍惜,都是实打实地干的。因为我们长期加班,孩子们从小独立生活的能力就很强。坐校车上学,自己独立完成作业,每周自己洗衣服做清洁,等等。这方面,我想跟职业女性说这么一句话,就是以自己的事业为重并兼顾家庭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很多职业女性都会因为自己工作很忙,不能像专职妈妈一样照顾小孩而感到内疚,或一味地牺牲自己职业晋升发展的机会。我认为这个是很没必要的,如果你事业上不成功,不顺利,那么你在家里头就会把这种不happy的负面情绪透露在各个方面。你事业上如果很称心如意的话,那你也会把这种正能量带到家庭里,全家人都会跟着你积极向上。

肖承山:我们第三次两地分居是我年开始在华盛顿NSF做两年学科主任(ProgramDirector),然后转到理海大学做系主任。亚虹一直留在密苏里,到年秋才调到理海大学。期间两个孩子都先后上大学离开家了,我们就有更多时间投入到工作中。亚虹还两次上科考船,出海做实验。

郑亚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我认为夫妻两地分居确实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如果超过一年的话应该解决,多于一年对家庭是很没有好处的,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确实需要双方都做出一些让步。现在世界各地都在说two-bodyopportunity,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问题,还是有很多problems。尽管如此,我希望人们意识到,一个女性在生儿育女上花费的时间精力大约要持续20年,这在一个50年的职业生涯中小于40%。所以我希望更多的女生们选择拥有自己的职业生活,学会驾驭职场,享受家庭。两者相得益彰,才是完整人生。

年郑亚虹在出差时小聚球场

年郑亚虹出海做实验时在科考船上

担任主编,公平公正

肖老师,您在—年期间担任《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无线通信汇刊》(IEEETransactionsonWirelessCommunications,简称“《汇刊》”)主编,这个经历是您人生中比较重要的篇章,如何让清华人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您对此有何见解?

肖承山:担任通信领域权威学术期刊主编并不是一步到位的。我从年就开始在通信学会参与志愿者工作,从最普通的associateeditor(AE)做起,认真处理好每一篇经手的稿件,后来做areaeditor,管三十几个AE和1/3的稿件,协助主编改进学报的AE招募和审稿流程。这样做了7-8年树立了好的reputation以后才被选去做主编。比如我做AE的时候,加州一个学校的一个助理教授,叫KatieWilson,她有篇paper被拒了,觉得有的审稿人可能欺负她,就来问我该怎么办。我仔细看了她的文章以后就告诉她应该怎么改,下次投的时候应该注意些怎么。她就按我的建议去改了重投,后来文章录用了,她很感激,还把这故事告诉她的一些朋友。另一个例子是在二任主编Vijay的时候,我当时做AreaEditor。有一个印度的大牛教授和Vijay是好朋友。他的一篇论文被拒了,就越过AE和AreaEditor直接找主编抱怨,邮件里大骂了一顿审稿人和AE。Vijay授权我处理这事儿,要求我秉公办事。我接到任务后就认真读了那篇paper和那个Email,认为那个大牛教授的文章质量不够,审稿人的意见还算中肯,而且我发现文中的列举结果与文中理论相悖,于是我给他写了4页纸的回复,详细列举了文章里的问题和拒稿理由,还明确提醒他发表论文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应该为内容担责。之后那个教授就没再闹了。这些故事还传到后来在《汇刊》做SteeringCommittee的成员那里,所以他们很早就对我做事待人的公平公正有所了解。

郑亚虹:承山做这些志愿者工作都是在教学科研之外,花业余时间干的。那几年他每天回到家就窝在书房里,处理文稿,处理电邮。我儿子曾评价他说:“Heishome,butheisnothome.”——心不在焉的意思。

肖承山:我在《汇刊》建设上也做了许多工作。比如早在年我就给当时的创刊主编Khaled推荐了一些年轻有为的助理教授去做AE,他们都做得很出色。当时多数期刊审稿周期很长,《汇刊》增加了这些年轻的AE,一改盛行的拖延作风,把TWireless办成了通信学会里平均审稿周期最短的汇刊。几年内TWireless的声誉大振,投稿量也大增。第二任主编Vijay接手后,《汇刊》越做越大,即使增加编委,每个编委的任务也翻倍,质量就不好保证了。等我接手的时候,《汇刊》已是第九个年头,每年收近篇投稿,录用多篇。当时我就想应该改变策略,在前两任主编把它做快做大的基础上,我应该把它做好做强来。当时通信学会里许多学者也有这样的希望。

我上任以后采取了几项措施,一是我的主编办公室加强稿件的审查,把很多质量低语言有问题以及与无线通信无关的稿件直接拒掉,这样就降低了编委的工作量;二是对编委的工作质量的监督管理。对干得好的top25%的编委在board开会时给表扬鼓励,给干得差的bottom25%的编委分别写邮件,指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如果6个月之内没有改进,就淘汰出局。三是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就是我自己做主编期间,有我署名的所有Papersubmissions不超过六分之一投《汇刊》,如果我的学生Paper被拒了,不能去抱怨,不能去appeal,别人邀请我做co-author一律不接受。

郑亚虹:建设编委队伍的那一项特别重要,因为这个学术圈也是江湖,AE们也面临很多诱惑,如果没有人监控,自然就会有很多不正常的事情发生。主编的工作就是长期仔细地监控这些行为和活动,才能够及时发现隐患,并在问题比较小的时候,就及时指出来,防微杜渐,质量才会上去,才不会有大的问题出来。主编还有一个工作就是做矛盾调解人。投稿人和AE之间有矛盾,吵架,闹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基本上都跑到主编这儿来讨个公道。肖老师做主编的这几年,在调解矛盾处理问题这方面有非常大的飞跃。

肖承山:这几项措施执行下来,《汇刊》的文章质量很快提高了,年把录用篇数降到出头,也就是录取率从百分之三十几降到20%以下。但是出版主管不乐意我们减少录用量。我顶着压力,跟他仔细解释我们的目标和措施。后来几年录用篇数稳定在左右,文章质量也得到保证。不仅影响因子持续提高,通信领域有些很重要的文章都是那些年在《汇刊》发表的。其中一个例子就是MassiveMIMO的那篇文章,当时投到Twireless来差点被拒了。当时AE是MattValenti,他找了四个审稿人,有两个说好,另两个人说要拒,Matt就来问我怎么办。我说你自己仔细读一下,然后再找两个资深学者看一看。他就按我说的做了,这篇Paper录用以后给通信领域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也说明我们工作做得细,没有埋没或耽误作者的贡献。

郑亚虹:那个时候的工作量是什么样子呢?因为一年有两千多篇投稿,每一篇稿子前前后后会有二十几个E-mail。肖老师每一天要收到到个E-mail。如果每个E-mail都看,哪怕就是扫一眼,那工作量也是非常大的。但他每个E-mail都要过目,每篇稿件是怎么分的,分到哪里,审稿进度如何,都心里面很有数,工作就做得这么细。

肖承山:我在IEEE通信学会,也是从底层的TechnicalCommittee(TC)做起,个人通信技术委员会(PersonalCommunicationTC)任主席的时候,将“个人通信”成功更名为“无线通信”,即无线通信技术委员会(WirelessTC)。以往技术委员会主席,通常为亲朋好友、师生上司等熟人颁奖。我则建立了一个评选机制,将奖项颁给在无线通讯领域的真正突出人物,坚持公平公正,不为自己和自己的朋友沽名钓誉。

郑亚虹:今后清华人在国际学术舞台上要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建议是发扬清华勤奋求实厚德载物的精神,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学术界做些贡献。切忌急功近利,切忌浮躁浮夸。Reputation是通过十年二十年打造出来的。清华可以鼓励大家多参与学会的各种事务,参与的人多了,领袖人物自然就会出来的。

清华精神,演绎传承

我们知道肖老师入选了加拿大工程院院士,这个既是您个人的巨大的荣誉,也是对您多年来学术贡献的肯定,其中有没有对青年教师的一些启发和发展的建议?

肖承山:获得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主要是加拿大三院院士的沈学民老师极力推荐的结果。他提名我的时候说:肖在加拿大工作时的学术贡献和工程应用成就是非常杰出的,应该早就够资格了。我回想了一下,的确如此。我在北方电信做了几个漂亮的工作,获得了几项发明专利,其中两项被应用到无线通信产品里,然后还从中发现了无线信道仿真模型的问题、为我们后来解决该问题打下基础。但是年刚入职北方电信的时候,有同事在研究3G,而我却被安排去做1G系统实现,还得写汇编语言。对于有一个有博士学位的人来说,其实这是一个很差的工作。我虽然心里不爽,还是踏踏实实地把产品任务完成了。而且我还发挥我滤波器设计的专长,把产品里面一些设计得不太好的滤波器,又重新设计改进了。这些不是我的分内活,但我主动把它干好了,就赢得了经理的信任,这样才争取到机会做更有技术含量的算法改进,系统设计之类的工作。这跟我在清华干雷达模拟电路的经历很相似。因此我对年轻人的建议是:不要觉得一个东西太小了或不时髦而不去做它,也不能仅限于做好本职工作,而是要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力,深钻细研,超额完成任务。

年肖承山在以色列做无线通信实验,测试他的专利算法在基站里应用的性能

郑亚虹:清华一向以来擅长实践,在国家的众多实际工程项目上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我认为这个长处应该坚持下去,发扬光大。现在有些风气是追求论文篇数,一些年轻人盲目玩公式,赶时髦,不问课题是否有用或有意义。这个做法要引起学校的注意。做基础理论研究的,很清贫的那种工作也应该鼓励;中间做算法,能够比较容易发论文的也应该鼓励;同时做工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也应该有他们的位置,这样的话才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学科和科研建设。

肖承山:清华这样的顶级学府,应该鼓励百花齐放,而且清华应该是有人力和实力,既做好理论课题又做好实际工程的。希望母校的同仁们和年轻的莘莘学子们在世界的学术舞台上涌现出更多更大的明星。

两位老师讲得太好了,让我们受益匪浅,谢谢分享。

人物卡片

肖承山教授于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学士学位,年获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年。年获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肖教授先后在加拿大北方电信公司、阿尔伯塔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密苏里科技大学、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并在德国、香港任访问教授。现任美国理海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讲座教授和系主任。肖教授长期从事无线通信、信号处理、水声通信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多项加拿大、美国、欧洲和中国专利。他的发明被成功地应用到北方电信公司的无线通信产品中。肖承山教授先后担任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通信学会理事会委员、会士评选委员会委员、会议出版主任、杰出讲师等。年至年担任通信领域权威学术期刊《IEEE无线通信汇刊》主编。他于年当选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年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奖(HumboldtResearchAward),年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郑亚虹教授于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学士学位,同年免试保送到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年获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学位,年获加拿大CarletonUniversity工程博士学位。-年间,她先后在北京牡丹电子集团公司、澳大利亚Sagem集团、以及加拿大Polytronics工程公司任工程师。-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作博士后、-在密苏里科技大学先后任助教授、副教授、教授和讲座教授。现在美国理海大学(LehighUniversity)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任终身教授。郑教授长期从事无线通信信号处理、水下无线通信、及水下物联网的研究,在无线信道建模、信道估计和均衡、发射机预编码、水声通信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发表论文近篇,获得多项美国和中国专利。郑亚虹教授于9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CAREERAward,年当选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Fellow)和杰出讲师,近几年担任IEEE海洋工程学会会士评选委员会委员。

采访

戴凌龙、乔元春、万*

图片

郑亚虹、肖承山

撰稿

万*

排版

史宛鑫

责编

乔元春

往期精彩

用耀眼的激光点亮科学星空—访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炳琨

校友专访

校友专访

笃学励教奉献雷达事业—访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彭应宁

校友专访

从清华园走出的皮尔斯奖得主—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冯进*博士

校友专访

师道寓学,师范在成—访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周祖成教授

校友专访

结合科研兴趣奉献祖国需要—访原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委书记刘润生教授

校友专访

清华绵阳精神书写无悔青春—访清华电子工程系级绵阳分校校友

校友专访

把握发展前沿厚植施教基础—访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陆大?教授

校友专访

梦想逢时代发展系国运—访原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主任张克潜教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殊荣背后一对清华校友伉俪的精彩人生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