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见不到那些“红背心”了,丽都河上又热闹起来……
作者:卢山
我们住的地方,傍着美丽的丽都河,河美,名字也美。丽都河是渥太华河的支流,河流长度不算长,上游在几十公里外,流到我们这里已是河尾,再下去一两里地,就汇入渥太华河了。
每天清晨,我们都去河边散步。秋天的红叶还没有落完,渥太华的冬天就急不可耐地赶来了。渥太华的雪说来就来,来了就再也不走,丽都河两岸的雪很快堆叠起来,河里结起厚厚的冰,秋天时见到的松鼠、鸭子,还有我们新认识的土拨鼠都没了踪影,只留我们在枯树林里孤单穿行。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渥太华长住,对这样的冬天充满新鲜和好奇。一日,室外气温降到零下二十八度,可我们依然坚持在早上散步。我和妻都是南方人,从未遇到过这么冷的天气,想着去体验一下。我们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像往常一样来到河边,冰天雪地里只有我们俩。风很大,把雪花都吹起来,漫天飞舞;没有下雪,却比下雪更甚。我们呵出去的气,立刻在围巾上结成冰霜。事后,当我们把这段经历告诉加拿大朋友时,他们惊讶地盯着我们,直摇头说我们太疯狂,没被冻伤算是万幸,我们不由得有些后怕。
渥太华的冬天特别长,到了三月,外面依然天寒地冻,这远远超出了我们的心理预期。我们对渥太华冬天的兴致渐渐消褪,开始盼望春天。
这天,走在铁桥上,突然看见河面新开出几条深槽,深槽的尽头是丽都河河尾的最后一道闸堤--丽都河和渥太华河有好几米落差,河道没有冻住的时候,河水流过闸堤,形成一道瀑布。冬天,瀑布上挂满冰凌,下面是冰堆,还保留着水落下时的万千姿态。我们每次走到那里,都会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开。
“那槽是干什么用的?”妻问。
我也是第一次看见,但年轻时下乡的经历告诉我,春来冰雪消融,开槽应该是为了泄洪。
可是,满眼还是冬天的景色,春在何处?我们好奇地环顾四周,怎么也看不到有春之将至的迹象。
那槽又是谁开的呢?举目四望,河面上空无一人。
又一个冰天雪地的早上,我们终于看见在河面上开槽的人。他们开着敞蓬吉普从冰面上过来,一片雪白之中,那红色的棉背心很是耀眼。吉普车停到桥下,“红背心”下了车,拿出工具,动手开槽。
连续几天,“红背心”来来往往,开出的槽一天比一天多,一天比一天长。之后我们发现他们不开槽了,而是一字排开站在冰面上,鼓捣着什么。刚想过去看个究竟,就听见有轰隆隆的巨响传过来,随着响声,河面上溅起一块块碎冰,还有几块还落到了河岸上。我们这才意识到原来他们是在用雷管炸冰,赶紧“落荒而逃”。第二天再去河边,惊讶地看到河上露出一大片水面,水面上漂动着一块块浮冰,急匆匆向河尾流去,时不时地还会堆叠在一起。“红背心”不再开槽,也不再炸冰,他们在河面上开起小汽船,破开重新冻上的薄冰。否则过不了几天,冰变厚,河道又会被冻上了。
再见到“红背心”时,他们像变戏法似地,不知从哪儿搞来一艘破冰船。那破冰船长得乌贼,漂在河中张牙舞爪,左摇右晃往前走。摇晃间,冰面破碎,大大小小的冰块顺流而下。不少冰块撞到桥墩上,人站立在桥上,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撞击所产生的震动。原本桥墩被设计成三角尖头,就是为了减少冲撞的伤害的,但年复一年,尖头早已被撞钝。
就这样,丽都河的水量一天天增加,再去河口看瀑布,已是轰轰隆隆,颇具规模了,仍有冰块落下,相形之下竟显得异常渺小。
终于有一天,摇摇晃晃的破冰船拐过不远处的一个河弯,消失得无影无踪。冰块还是不断从上游漂来,一起来的还有野鸭和鸥鸟。野鸭利落地倒腾着红掌,追逐着往下游流去的冰块;一只鸥鸟站在冰块上,骄傲地顺流而下……
再也见不到那些“红背心”了,丽都河上又热闹起来。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