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是个魔术师,从古至今都左右着人类,春耕秋收生生不息。作为“国之大事,死生之地”的战争当然也和天气密切相关,还产生了专门的*事气象学。
《孙膑兵法·月战》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表明了天时的绝对重要,而气象条件就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草船借箭历史上因天气导致战争输赢的案例比比皆是,它决定了国家存亡,改写了历史方向,创造出人力难以企及的奇迹。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就是借浓雾和东风以少胜多的奇迹。
而忽必烈东征日本,拿破仑远征沙俄却败给了狂风巨浪和数九寒冬。要不然后世很多历史都要改写,也没有臭名昭著的日本“神风特攻”了。
风暴中的元朝舰队二战中随着飞机、潜艇等新式武器大量使用,天气与*事之间的联系愈发密切。狂风暴雨可以逼停飞机,滔天巨浪让*舰寸步难行,浓雾中敌人潜行逃遁,而潮汐可以让潜艇溜进港口。
年5月正是希特勒最张狂的时候,40多万英法联*被围困在法国敦刻尔克的一个狭小区域内瑟瑟发抖。纳粹扬言将他们赶下海,可老天爷却不答应——敦刻尔克大雾骤起,风急浪高的英吉利海峡却异常安宁。
差点被撵到海里德*轰炸机找不到目标胡乱投弹,几十万联*心惊肉跳的撤回英国,终于保住了未来反攻的主力和火种。
4年后,天气再一次帮助盟*完成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登陆壮举。盟*原定6月5日在诺曼底登陆,英国气象专家却发现未来几天英吉利海峡将巨浪滔天,空中阴云密布。只有6月6日有12小时空隙天气好转,艾森豪威尔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豪*一把。
诺曼底登陆其实德*也得出6月上旬天气恶劣的结论,只是没算到这12小时空隙。德*认为盟*不可能发动进攻,所以守备松懈,连隆美尔元帅也回家休假了。万盟*惊天一击,最终开辟了第二战场,实现战略大反攻。
所以无论怎样强调天气的重要性也不过分,任何轻视行为都会受到重罚。就算号称“蛮牛”的美国第三舰队司令小威廉·哈尔西,也在年台风中为傲慢付出沉重代价:13艘航母重创,架飞舰载机损毁,多名士兵死亡。
被台风摧毁的航母舰艏人类很早就开始研究天气,关键地区是北极。因为人口稠密的大陆都在北半球,而北极是最大的冷源发生地。从这里出发的寒流将左右整个大陆和海洋的天气。
极地形成的高压冷气团向中纬度地区流动,再与热带来的高空暖气团相遇,形成完整的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17世纪初期各国就派出科考队,探索北极地区气象变化。年苏联又首先用飞机观测北极气象。到20世纪40年代,气象学家已经能很好的掌握天气变化物理机制,对*事活动影响也日益增加。
靠近北极的格陵兰岛(丹麦)、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挪威)、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新地岛(苏联),以及加拿大北部的诸多岛屿都是观测北极气象的良好地点。
位置良好的北极诸岛这里的天气往往预示着几天后大西洋和欧洲大陆的天气变化,对指导*事行动有深刻含义,各国心知肚明。
和平时期各国互相交流数据,更好的指导生产生活,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还允许多国共同开发。二战爆发后,再没有人跟德国分享,几个条件最好的观测地也在盟*控制之下,德国失去了重要的天气情报来源。
为解决危机德国先派出气象船,遍布大西洋的潜艇也有投放自动气象浮标,回传气象情报的任务。
气象观测船可惜北海被英*强大的水面舰队控制,德*气象船屡屡被捕,替代的改装渔船也收效甚微。想获得长期稳定的气象情报,还得到极地岛屿上建立地面气象站。
从年开始,德*秘密向格陵兰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派出多支气象分队。每支分队有十几人,由气象专家领队,带着各种器材和电台每天汇报。总部汇集多个气象站数据,便能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
德国派到各地的气象分队分队成员都是优秀的技术人员,还要到西里西亚戈德霍厄训练中心接受数月培训。要学会各种设备的操作维护,搭建木屋、滑雪、狩猎等野外生存技巧。
分队会携带少量武器自卫,再选出一名*事领队,然后乘坐渔船在潜艇护航下前往苦寒之地,在那里度过数月到数年时间。
搭建雪屋,环境极其恶劣年9月,德*首次向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派出10名气象人员。那里离挪威较近,还在德*控制范围中。次月又派出第二支克诺斯佩尔教授领导的“克诺斯佩气象队”,在后来的“地狱犬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年初希特勒下令将驻扎法国的“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欧根亲王”号三艘巨舰调回德国。舰队从布雷斯特港口出发,穿越狭窄的英吉利海峡,在英国人眼皮子底下溜回德国,让英国舆论一片哗然。
大摇大摆的返回德国行动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克诺斯佩气象队”几天前回传的情报。显示英吉利海峡将被大雾笼罩,英*侦察机和轰炸机都无法起飞,才完成了一次奇迹般的转移。
双方都将气象站看作“心头肉”,也将其视为“眼中钉”,拼命的隐藏自己拔掉对方。
年英国在斯匹次卑尔根岛建立气象站,帮助北极航线商船队通过德控区。德*很是恼火,不惜出动“孤独的北方女王”(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和“沙恩霍斯特”号战巡,带着10余艘驱逐舰掩杀过去。用猛烈炮火摧毁气象站,连带将附近的小镇炸了个稀巴烂。
“提尔皮茨”炮轰气象站这是“天气战争”中德国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德国人都因地理位置劣势处于东躲西藏的一方。
他们将气象站建在偏远隐秘的海岛上,将屋顶刷成白色,使盟*侦察队从空中和海上都很难发现。再加上北极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格陵兰岛面积就有万平方公里,斯匹次卑尔根群岛6.2万平方公里,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则由大大小小个岛屿组成。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上的气象站位置想在这些人迹罕至、环境恶劣的岛屿中,找到十几个人的小分队简直如大海捞针一般。不过虽然如此,盟*仍然日夜不停的从空中和海上搜索,格陵兰岛上的居民也组成雪橇巡逻队一起寻找。
德国为数不多的气象站中,有的被盟*摧毁(如雪绒花一队/二队、木眼队、低音提琴队等),有的在恶劣天气中连人带船消失不见(如候鸟队等),有的被疾病击垮(寻宝者队),只有少数幸运存活下来。
其中一支便是年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上的“击剑”队,由著名气象专家威廉德格博士领队。
释放高空气球11名成员在严寒中度过漫漫极夜,每天辛苦工作,偶尔打猎娱乐,一直到坚持到德国战败。他们被困在岛上无人问及,直到4个月后才联系上盟*,年9月向一艘挪威渔船投降,成为二战德*最后一支投降的部队。
如今的击剑气象站遗址气象队虽然很勤劳,但获得的情报远远不能满足战争需要。德*需要更多天气情报,于是将眼光瞄向了遥远的北美洲。
北半球有西风带,所以加拿大北部可以更早的获取信息。盟*毫无问题,德*也要补上劣势。
所以年10月,U-号潜艇兵发北美,直指加拿大东北海岸。艇上载着西门子公司最新研制的,能自动发送数据的WFL-26气象站,绰号“库尔特”。还有负责安装调试的库尔特索莫迈耶教授和两名技术员。
U-号潜艇兵发北美自动气象站由一个带风速计的10米高桅杆、10个装满气象设备的大圆桶、1台W无线电发射机和若干高压干电池组成。能自动记录气温、湿度、气压、风速、风向,并每隔3小时向北欧接收站发送信息。
WFL-26自动气象站受地质影响,北美洲东北部的海岸线极度破碎,上千处断裂的峡湾、岛屿与浅滩聚在一起,就像迷宫一般。
极度破碎的海岸线,有利于隐藏年有一位船长来到这里,在奇德利角发现了“一个极好的,也许迄今为止尚未开发的优良港口”,并将它纪录下来。
第二年德国勘察小组闻讯赶来,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奇德利角旁边的优良港口——马丁湾。U-号潜艇的目的地正是这里。
奇德利角隐藏在海岸峡湾中U-是一艘巨大的IXC/40型远洋潜艇,航程达海里;加装了1门20毫米高炮和四联装20毫米C/38高炮,火力十足。
它一路向西,饱受大西洋上飓风的摧残,连1.5吨重的防空炮都被大浪掀掉了,苦熬三个星期终于到达。
途中他们向总部发电,一些信息被英国截获破译,显示“按特殊任务继续前进”。英国人每一个字都认识,但是合在一起却无法利用,因为谁也不知道“特殊任务”是什么。
艇员们乘橡皮艇登陆索莫迈耶教授和艇员们一点点将几吨重的设备拖到海岸上,再耐心调试完毕,德国在北美洲的第一个自动气象站正式开工。和风漫谈原创,禁止抄袭。
U-号回到大西洋上巡逻,每隔几小时定时接收信息,一切正常。大家仅仅高兴了2天问题就来了——信号消失了!
是设备坏了,还是被人缴获了?没人知道。施雷威艇长不厌其烦的一次次上浮,努力搜寻信号却一无所获,所有人垂头丧气的返回。
安装时布置的哨兵阵地德国不甘心,11个月后又派U-号潜艇前往。可惜运气太差,走到一半就被盟*飞机击沉了。德国人绝望了,再也没有派潜艇去哪里。这次任务也成为二战中德国唯一一次踏上北美洲的*事行动。
时光荏苒,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西门子公司的一位工程师弗朗茨塞林格编写公司史时,发现了气象站的相关文件和照片。
他很感兴趣,于是向加拿大国防部的历史学家道格拉斯博士询问,结果博士也一头雾水。博士决定到亲自到实地看看,于年7月乘坐“路易斯劳伦特”号重型破冰船前往,终于找到已这里守候38年的自动气象站。
博物馆里的“战利品”时间静止了,一切都是原来模样,仿佛它们昨天才放在这里。道格拉斯将设备运回渥太华战争博物馆展览,成为纳粹德国“入侵”北美的铁证。
二战的“天气战争”虽然结束了,但*事气象学仍在蓬勃发展中。今天它们甚至拓展到太空,为轨道上运行的卫星、空间站护航。它将始终伴随我们,让我们在天时中占据优势。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