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太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各界缅怀中国小麦之父赵洪璋百年诞辰 [复制链接]

1#
北京那里有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孙海华

时隔多年,小麦育种专家许为钢还清晰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恩师赵洪璋时,赵老师用红蓝铅笔在一张纸上,给自己写下的三句话:“大学者,入门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这是金钥匙;好逸恶劳,毁也。”

日前,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的纪念赵洪璋先生诞辰周年座谈会上,许为钢再次追忆往事。他说,“直到现在,这三句话还是我的座右铭。”已经是博士生导师的他,与自己新招的博士、硕士第一次见面时,也常常给学生讲这三句话,以此激励学生们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学习、奉献社会。

赵洪璋,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小麦之父”“小麦育种界一代宗师”。他先后主持育成并推广了以“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号”和“西农”等为代表的四批优良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9.5亿亩,增产小麦约亿公斤,推动冬小麦产量连上3个台阶,为我国小麦增产做出重大贡献。毛泽东主席称赞他:“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赵院士的巨大贡献,不仅在于他的学术成就,还在于他开拓创新的治学精神、执着实干的科研作风、言传身教的高尚品德。座谈会上,赵洪璋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科学领域人士共聚一堂,深刻缅怀、共同学习赵洪璋的科学精神与情怀。

“把大地做课堂,深入田间地头,通过调查研究解决实践问题,是赵洪璋的一贯作风。”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巧生曾这样评价。

在赵洪璋学生、加拿大农业部渥太华研发中心严威凯研究员记忆中,无论是与赵洪璋老师在小麦育种圃里徘徊,在下乡的路上颠簸,在农民的土炕上过夜;还是在办公室、会议室、自己宿舍和赵洪璋老师家中,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但主题永远只有一个——小麦育种。

“赵老师很重视小麦育种抗倒性,让我们在大风大雨的时候走进试验田,观看不同品种小麦的摆动、弹性情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辉记得:有一次,狂风暴雨突降,人们纷纷从室外跑回来躲避。当他急匆匆赶到试验田时,竟发现赵老师早已在麦田里。“那时候,他已经是65岁的老人了。”

“我可以不说话,但我不能说假话。”赵洪璋手把手教学生们小麦育种,更教他们们踏实工作,诚实做人。

在评价和推荐生产品种时,不论是谁家品种,只要经过试验和实地考察,凡是表现突出的,赵洪璋就竭力推荐,发现不足时也明确指出。对自己的品种,则更加严格要求,优点说透,缺点讲明,让群众在实践中自己做出评定。群众深有感融地说:“听了赵洪璋教授的话,种他的品种尽可放心。”

在小麦育种实践中,赵洪璋包容的学术人格有目共睹。无论哪个单位需要亲本材料,他都会主动给予;只要有合适的材料,他想尽各种办法获得。

国家发明一等奖获得者、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李晴棋至今感激赵洪璋,在他学术成长道路上提供的无私帮助。李晴褀曾专程到西农,从赵洪璋那里得到了矮丰3号、孟县、牛朱特等育种材料。赵洪璋特意嘱咐:“牛朱特个子高、穗子大、很抗病,但是极晚熟,要想办法好好利用它。”经过10年攻关,李晴棋团队成功创造了“矮孟牛”新种质,并用它培育了一批优良品种。

西安市农业研究所原所长李丕皋回忆:当年,自己和妻子一起在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赵老师几乎每年都来西安,到我的育种地里,手把手教我和妻子,还给我们写过很多信,讨论内容从小麦育种乃至做人做事。”

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赵洪璋,先后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今天,我们继承和发扬赵洪璋院士的崇高精神,就是要将这种精神转化为深化高等农业教育综合改革,提高办学、治校水平的精神力量和实干动力,更好的贡献西农力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兴旺在座谈会上表示。

赵洪璋院士硕士研究生、原农业部副部长路明则向学校师生提出殷切希望:大力弘扬赵洪璋院士治学精神,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农业,把现代科学知识应用到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取得更多的农业成果,涌现出更多的农业科学家,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