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太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彭南彪山那边是海 [复制链接]

1#
这是一篇激情澎湃的记游之作,开篇即气度在胸,行文如江河奔腾,豪情贯通,少有陈词滥调!*斧神工的自然风貌、风起云涌的历史,思想的萍聚与碰撞,命运的叵测,揉合成一个时代的缩影,以及不可遏制的激昂。19世纪的澎湃和向佛,21世纪的回望与感慨,在老鹰坡上闪烁出那么美,那么经久不熄的光芒。——编者语文|彭南彪

站在S兰草田段路边,我望着眼前高耸的大山,深吸了一口气,对同行者说:翻过老鹰坡,就是溆浦!

几十年前的记忆,让这条通联不同州县的茶马古道在我脑海里早已只剩“艰辛”二字。是的,少年时跟随爷爷翻越眼前这座山,去到溆浦金鸡垅探亲,山路崎岖,饥寒交迫!

沿着村人指引的路径前行,一段段青石板路时隐时现。记忆里,这条路全是青石板路。这些看上去不规则、不起眼的青石板可是我们的祖先们多少代修建而成。可惜现在已涅没在蒲草杂蔓中。昔日络绎不绝的商旅已不见踪影!

我和同行者们怀着不一样的心情,攀登着这条古道。穿过半坡亭,经过大寨田,来到鹰嘴岩。眼前兀立着一块巨石,形似一只振翅欲飞的岩鹰。尤其那欲啄破苍穹的利嘴,惟妙惟肖!老鹰坡,名不虚传!

登上山垭,我已气喘吁吁。当年的疲累感觉再次涌上心头。这是分水岭,山这边是隆回,山那边是溆浦!但眼前身后,景色并无不同,山那边还是山!云朵在天空中急速奔跑着,把阳光拉成链条,扫过青山、田野、房屋、道路,所有的一切迅疾的变幻着颜色!这就是时光!

登山前,我曾在山下关帝庙旧址徘徊,意图找到揭开近代中国史厚重一章的林公则徐在这里夜宿的痕迹!这次重登老鹰坡,是因为林公则徐的缘故!腰腿之疾,医生已嘱我不宜登山。但我怎能放弃?

道光十七年,即公元年7月至9月,湖广总督林则徐校阅两湖行伍,计“阅过湖北十五标营,湖南三十二标营及道标各屯员兵勇”。他在日记里记叙了从隆回翻越老鹰坡的行程。在新化县张令陪同和隆回巡检司冷梅开迎候下,林则徐进入隆回:

“二十四、己已。卯刻行,十里鹅栗坳,岭上路窄。又五里何木山,又五里高水桥,又五里匡家铺,饭,张令具膳。又十里塘下,又五里和树坳,又五里*泥井,又五里楠木桥,又十里烂草田。在关帝庙住,张令仍具膳。溆浦县图令来迎。末刻微雨,申刻秋分。哺时雷雨颇大,二鼓始歇,半夜又雨。二十五,庚午。天明雨仍未息,冒雨就程,甫里许即上老鹰坡,亦谓之老油坡,入溆浦界。此坡极为险峻,一上十五里始到岭顶,石径逼窄,肩舆不能转身,多徒步而上。是时已开霁,自岭顶下视涧底之云,有如浪涌,想*山云海,不足过也。"

此后,林则徐进入溆浦县界。

遥想近两百年前,一个清代正二品官员,顶戴珊瑚,补服锦鸡,长袍马褂,脚蹬皂靴,晃荡东珠,脸膛潮红,在蜿蜒崎岖的山径中艰难攀行,回首风云际会,胸中万丈豪情。

林则徐校阅行伍,并不是他人生的辉煌篇章。但一个正二品清代总督,亲历险地(皆傍高厓而临深涧,路窄如线,其危险倍于滇、黔道上),视察*情,足证其“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避趋之”的矢志报国、甘愿牺牲的精神。

此时,林则徐有没有知道,受他嘱托,最终编撰成《海国图志》的好友魏源成长的地方就在不远处。如果知道,他会不会几个“又五里"就从匡家铺来到金潭,感受一下“沙洲回碧水,朗月照金潭"的美景,和魏源隔空来一句:呵呵,你原来在这里生活!

林则徐长魏源9岁,生于年,逝于年,魏源生于年,逝于年。生活在相同的时代,又有相同的经历。

少年即负盛名:林则徐八、九岁上写出了“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诗句,震惊四座;魏源九岁应童子试,以“腹内孕乾坤"对“杯中含太极”,技压八方。从这些诗句对联中可以看出他们远大的理想。

都有幕僚经历:中举之后,林由厦门海防书记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魏先后入贺长龄、陶澍、裕谦幕府。知悉民情、参与*务,让他们深察时弊。

同怀“经世致用"思想:林、魏二人皆以应时治事、救世济民为急务,主张除弊兴利。主持或参与河防、盐*、漕运改革。

不同的是林则徐开挂的人生和魏源蹇淹的命运。

年9月,林则徐从湘中进入湘西时已是封疆大吏,崇山峻岭,悬崖峭壁,风狂雨骤,一路艰辛,并不能阻挡他的宏伟抱负。

而这一年,魏源在江苏游历,游淮安、访周济,扬州絮园序其所辑《明代食兵二*录》。这一生,魏源多以幕僚身份在江浙参赞*务,官任止于知州。但在江苏,他也有一段好时光,因参与盐*改革,带头购买盐票,获利丰厚,因此先后在南京购置小卷阿、扬州购置絮园,俨然一个富家翁。官场困顿使魏源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思考和著述上。

太平洋海面的风比湘中的山风更猛烈!一方面带来了湿润与清新,另一方面带来了破坏与毁灭。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此时在风雨飘摇中面临着灾难与选择。

魏源自少年时代离开家乡,先在长沙、北京求学,其后大部分时间在江苏供职和生活。外敌入侵,西学东渐,一切都在冲击着专心科举、沉湎典章的魏源,他发现天朝大国已千疮百孔,“不变革无以图自强”!他和林则徐怀有同样思想:“功名待寄凌云阁,忧乐常怀报国心”!当功名受阻,他的报国心愈烈。他把视角转向大洋深处,在悉夷中寻找制夷方略,走上了“创榛辟莽,前驱先路"以笔启蒙国人之路。

魏源从湘中崇山中走出,胸中有海!林则徐从福州海边走来,大山在胸!

林则徐和湖南人有过两次著名的彻夜长谈,这两次彻夜长谈对近代中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年8月,当林则徐贬谪*,从浙江到扬州途中,见到了在京口(镇江)专此等候的多年好友魏源。自京城宣南诗社以文交友始,林、魏二人惺惺相惜,互为挚友,京口相见,激动不已。对榻长谈,恨夜短日长。魏源作《江口晤林少穆制府》以记:

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

风雷憎蠖屈,岁月笑龙屠。

方术三年艾,河山两戒图。

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鸥凫。

聚散凭今夕,欢愁并一身。

与君宵对榻,三度两翻苹。

去国桃千树,忧时突再薪。


  不辞京日月,肝胆醉轮囷。林则徐则在此把有关《四洲志》的全部资料交给魏源,嘱咐魏源撰集成书,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们相互间的高度信任!

魏源不负挚友所托,此后专心编书,直至后来辞官不任,几度增补,最终将9万字的《四洲志》编写成百卷本、近90万字的宏篇巨著《海国图志》。成为后来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武器。

年1月3日,林则徐因病卸任云贵总督告老还乡,从昆明回福州,途经湖南,到达长沙,停舟朱张渡口。湖南文武百官前来拜见,林则徐此时却特地派人持柬邀约左宗棠一晤。

左闻讯急至,登舟失足,跌落水中。一为一品大员,一为布衣,素昧平生,一见倾心,竟至漏夜长谈,至曙船行方止。

林则徐将其贬谪*时整理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嘱咐其:“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舍君莫属!"当年11月22日,林则徐逝世,遗折中犹向朝廷力荐左宗棠,称之为绝世奇才。

20多年后,左宗棠不负林则徐所托,年,他以69岁高龄抬柩西行,至年,扫荡阿古柏,驱逐沙俄,收复*!终使西北疆土不沦落于敌手!设使无疆,蒙藏何保?蒙藏不保,雄鸡安奏天下白?左之旷世之功,难以言表!林之眼光,左之才干,不能不令人叹服!

人生有很多遇见!有些遇见不仅只是遇见!

谁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人?有人说是林则徐,有人说是魏源。如果抛开地域观念,公允评价,“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应是以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为代表的清代中叶知识分子群体。

林则徐受命禁烟,最早全面接触西方人和事物,首提“师敌长技以致胜”(“敌”专指英国侵略者),并兴译馆,译西文,购洋炮,长于实务;魏源在思想上更胜一筹,其持“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夷”指所有西方先进国家),从仅取用西方器物看重西方坚船利炮,向“师夷长技”采用除坚船利炮外还有养兵炼兵之法等,师夷长技有更深刻的内涵;

龚自珍则更多的从制度层面提出了变革主张。林、魏、龚作为好朋友,同气相求,互相支持,致力变革,开启了近代中国改革之门。对近代中国乃至日本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站在中国由封建社会向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门槛上,林则徐和魏源他们共同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夷制夷”的口号,开启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和走向世界的历史闸门。从此,近代化思潮便由此穿隙而过,渐成滚滚洪波巨澜……

站在老鹰坡峰顶,俯瞰层层叠叠的群山,远眺云烟渺渺的天际,我的心中有无限遐想。

山的沉稳、坚定,海的磅礴、宽广,孕育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也孕育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和孕含万千的民族精神!

彼时,我脑海中有一幅画,画中,林则徐和魏源伫立老鹰坡顶,前面则是远山和云海!

彭南彪,男,县直机关公务员。年出生,年参加工作。中师毕业后从教八年,从*后先后在乡镇、县直机关工作。爱好文学,曾在《邵阳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


  

四月原创回顾

剪烛西窗:校长(原创小说,佳作)

刘再林:曾在乡里当书记——九十年代乡干部真实记录(一)

萧鹤洲:外婆的清明

江风:从湘西南到渥太华,母亲走了这辈子最远的距离

彭南彪:怀念一个家族的沧桑

魏源风

打赏随意,点亮在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